五周期元素熔沸点变化
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熔沸点规律:
1、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,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,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;
2、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,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,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。
第一主族的碱金属熔沸点是由金属键键能决定,在所带电荷相同的情况下,原子半径越小,金属键键能越大,所以碱金属的熔沸点递变规律是:从上到下熔沸点依次降低。
第七主族的卤素,其单质是分子晶体,故熔沸点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,在分子构成相似的情况下,相对分子质量越大,分子间作用力也越大,所以卤素的熔沸点递变规律是:从上到下熔沸点依次升高。
扩展资料:
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(Dmitri Mendeleev)首先创造的,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,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,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。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。
在周期表中,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,最小的排行最先。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,一列称为一个族。原子半径由左到右依次减小,上到下依次增大。
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,16个族。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,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(VIII族包含三个纵列)。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(1、2、3)、长周期(4、5、6、7)。共有16个族,从左到右每个纵列算一族(VIII族除外)。例如:氢属于IA族元素,而氦属于0族元素。
单质的熔沸点与元素周期律有什么关系
熔沸点递变在周期表中并不是完全有规律的。下面总结了元素熔沸点的规律
元素熔沸点的规律
一.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,同一主族元素单质熔沸点变化规律
1.对于晶体类型不同的物质,一般来讲:原子晶体>离子晶体>分子晶体,而金属晶体的熔点范围很广。
原子晶体:原子晶体原子间键长越短、键能越大,共价键越稳定,物质熔沸点越高,反之越低。如:
金刚石(C—C)>碳化硅(Si—C)>晶体硅 (Si—Si)。
离子晶体:离子晶体中阴、阳离子半径越小,电荷数越高,则离子键越强,熔沸点越高,反之越低。
2.原因:第一主族是金属,金属是大分子(整块金属可以看成为一个分子),其熔沸点只与化学键(金属键)强弱有关,金属键越强,则熔沸点越高;而金属键与半径有关,原子半径越小,形成的金属键越强,熔沸点越高;第一主族中的碱金属从上到下半径是增大的,因此熔沸点是降低的。
其实,第四主族虽然包括金属和非金属,但它们的单质都是大分子,也就是说,其熔沸点决定于化学键的强弱,其中既有共价键,又有金属键,但成键能力规律是一致的,就是半径越小,成键能力越强,因此第四主族的熔沸点也是从上到下降低的。
而第七主族,都是形成双原子分子,即都是小分子,分子之间没有化学键作用,只是弱的分子间作用力;而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量的大小有关,分子量越大,熔沸点越高;卤素单质的分子量从上到下增大,因此熔沸点升高。
二.元素周期表中,判断熔沸点高低的方法
首先判断其单质的晶体类型,晶体类型不同,决定其熔沸点的作用也不同。金属的熔沸点由金属键键能大小决定;分子晶体由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决定;离子晶体由离子键键能的大小决定;原子晶体由共价键键能的大小决定。 所以,第一主族的碱金属熔沸点是由金属键键能决定,在所带电荷相同的情况下,原子半径越小,金属键键能越大。
碱金属的熔沸点递变规律是:从上到下熔沸点依次降低。 第七主族的卤素,其单质是分子晶体,故熔沸点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,在分子构成相似的情况下,相对分子质量越大,分子间作用力也越大,所以卤素的熔沸点递变规律是:从上到下熔沸点依次升高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